2013/11/16

紀錄|第二次

距離第一次10/10的紀錄已過了一個多月,今天可以看稻米結穗、扁豆、花椰菜、蕃茄、木瓜!

離開教會,我們發現一位阿嬤,在溪邊洗衣服,今天我們記錄過去溪邊洗衣服的景象,也跟阿嬤聊聊天。

古早的洗衣服方式~溪邊

歲月的雙手


觀察記錄

菁寮國中~開心農場

碗豆莢

陸稻


菁寮教會~小小攝影師

那一年~我一起漫步在稻田

2013/11/02

可在陽台種植的矮性稻

矮性稻各階段生育情形
矮性稻各階段生育情形
想在陽台或屋頂菜園體驗種稻的樂趣嗎?一種約50公分高的水稻品系,可以讓你完成心願。這種矮性的水稻品系,可以利用能蓄水的容器讓你在陽台或樓頂,從育苗、插秧、抽穗、結實到收穫,親自體驗種稻的樂趣。
  農業試驗所國家作物種原中心保存超過1萬種各類稻種原,提供台灣稻作育種人員運用。這1萬多種稻種原涵蓋各式各樣的稻品種:除了我們熟悉的稉稻、秈稻、糯稻的米質分類外,以栽培方式可區分水稻與陸稻;植株外觀的差異在米粒的顏色有白、黃、紅、紫及黑,葉片顏色有淡綠、綠、墨綠、紅及紫紅等,植株高度從35公分到200公分不等;生長習性有各種不同成熟期;再加上對各種逆境(高溫、乾旱及病蟲害等)各有不同的抗性,構成種原中心稻遺傳資源的多樣性。
  與大多數田間栽培稻品種的株高100至150公分與穗長20至35公分相比,農試所種原中心所保存的矮性稻株高約50公分,只有一般稻1/2至1/3的高度,卻可以結出16公分長的稻穗。矮性稻品系屬於秈稻,米粒較無黏性,食味中下。這種矮性稻除了供農業研究人員作為育成株高較矮且不易倒伏的栽培品種之親本來源外,可供城市居民在自家陽台或屋頂花園栽種,體驗自己種稻的辛苦與樂趣;矮性稻也適合做為各級學生自然或生活科學的實習材料,生長期4個月從種子發芽、育苗、插秧、抽穗、結實到收穫完成,一學期可以觀察與記錄水稻的完整一生,學生也可從中體驗到「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意義。

因應氣候暖化水源短缺學界尋找陸稻好氧稻


記者吳世聰/專題報導

研究陸稻的嘉義大學副教授劉啟東。 (記者吳世聰攝)
台灣是稻米王國,目前以日本引進的蓬萊米品系的「水稻」為主,早期耐旱的「陸稻」幾乎絕跡。近十年來,學界深入原住民聚落蒐集四、五十種陸稻,純化篩選出五、六種,希望能開發成地方特色產品,農改場則研發品種改良,期能成為「好氧稻」,以因應全球氣候暖化及水資源短缺的危機。

陸稻稻穀較大,且有尖芒。 (記者吳世聰翻攝)
民國九十四年,嘉義縣阿里山茶山地區種植的陸稻。 (記者吳世聰翻攝)
稻米是國人的主食,早期台灣水利灌溉設施缺乏,只能栽種抗旱性強的秈稻(俗稱在來種),靠天然降雨灌溉,農民要「靠天吃飯」。日本人占據台灣,引進口感較好的稉型稻(蓬萊米)栽種及改良,引用大量的灌溉水,通稱「水稻」。